壹、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资本论从商品开始分析的出发点: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单纯、最基本的因素,是其经济细胞。
- 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性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关系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
-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细胞表现为,了解商品(价值、价格和货币等范畴),才能弄清楚资本与雇佣关系,才能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的地位与其相互关系。
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1)定义
- 商品:首先是一种可以满足人民一定需求的物品(具备使用价值),其次通过买卖形式的交换(交换价值)让其使用价值进入消费领域[2],因此商品实际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 使用价值: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生产各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不管在怎样社会条件下,同一物品自然属性基本相同,使用价值表现着商品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量的比例。其次交换的发生表明了不同商品具有共同属性——价值,因此才能进行交换,而价值的本质就是人类劳动的参与,所以商品交换价值实际交换的是劳动力。
-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结论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处在一种即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中。
- 统一性: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只能算作有用物。而没有使用价值,只能算是无用物,就算有在多劳动投入也无法变成商品。
- 矛盾性:商品的生产者只能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后通过将其商品使用价值过渡给他人才能取得价值。
由于商品内部包含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品必须参加交换过程。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才能够实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的交换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有种种原因会使这一过程变得很困难,而且越到后来便更困难。私有制下整个商品生产的历史告诉我们,商品的矛盾不是越来越减弱,而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激化的。
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是具备二重性的,在创造使用价值时劳动的特征与表现为价值时劳动的特征是不同的。
1)具体劳动(有用劳动)
使用价值不同的生产物,依靠的有用劳动是不相同的[4]。因为只有使用价值不同的生产物才能进行交换,因此不是性质不同的有用劳动的生产物便不能当作商品来对待。
存在社会分工,但不以劳动者互相交换个人的生产物为媒介。[5]其生产物无法被当作商品。有且仅有各自独立而不相互依赖的私人劳动,其生产物,才被当作商品对待。
生产物与生产生产物的劳动关系是不变的,不同生产物的存在需要特殊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使某种自然物质适用于某种人类欲望,这种活动就是有用劳动,它是使用价值的形成者。使用价值就是自然物质与有用劳动二要素的结合。
2)抽象劳动(一般劳动)
性质不同的生产活动仅为人类劳动力的不同支出形式。商品价值是同一实体构成的,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都是单纯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般支出。
单纯的人类劳动在一定社会内是一定的。复杂劳动被看作是强化的或者加倍的单纯劳动。一种商品无论复杂与否都能看作是一定量的单纯劳动。
综上,当作使用价值来看,商品内部所含的劳动只能从质的角度来考察,当作价值来看商品内含的劳动只从量的角度加以考察。
3)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关系
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代表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价值量的增加,代表着劳动量的增加,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对于单个商品而言,随着劳动生产率[6]的增加,生产该种使用价值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因此商品的价值量随之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是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所用商品的价值总量发生了变化。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使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7],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任何一个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极其重要,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能否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与竞争中的成败得失。
-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耗费能得到完全补偿
-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耗费不能得到完全补偿,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耗费不仅能得到完全补偿,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盈利,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 价值形态(交换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其中商品的自然形态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表现即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价值形态。
1)单纯的、单一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
价值形态是适应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初的商品交换在没有社会分工的原始社会产生,此时是把极少量多余产品拿来交换,这种交换具备偶然性,因此商品的价值表现具备偶然性。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偶然的、简单地表现在和它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如下:
此时,绵羊的价值由斧子来表示,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斧子做为等价物而处于等价形态上,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态上。
相对价值形态与等价形态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二者处以同一交换体系中,没有等价形态就不会有相对价值形态,反之亦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其次等价物不能处于相对价值形态,若在交换关系中处于相对价值形态,那么该物品就失去了等价形态,因为等价物不能表示其自身的相对价值,反之亦然,二者是相互独立且矛盾的。
a. 相对价值形态
由「式 1」可知,只有绵羊一种商品能够通过其等价物斧子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自身价值。即通过斧子的自然形态来表示绵羊的价值形态。绵羊这种表现在斧子使用价值上的价值具备相对价值形态。
在「式 1」表示的交换关系中,除了表现价值的质,同时也表现了价值量。概括来说,有一下四种情况。
- 如果绵羊的价值翻倍,斧子价值不变,则
。 - 如果绵羊的价值不变,斧子价值减半,则
。 - 如果绵羊和斧子,在生产生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发生变化,则绵羊的相对价值就会保持不变。
- 如果绵羊和斧子,在生产生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同一方向、不同程度发生变化,或不同方向、不同程度发生变化也可以按照上述结论推倒。
由 1、2 两种情况可知,绵羊的相对价值的变化,可以由完全相反的原因引起——等价物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商品价值的上升,这两种相反情况都会导致相对价值上升,反之亦然。
b. 等价形态
一个商品的等价形态,就是它能直接同别种商品交换的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就连人们的劳动力、血汗,甚至人们的名誉和良心都成了买卖的对象。 ↩︎
商品是依据其内含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并在交换过程中形成一定量的比例。 ↩︎
正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供别人、社会消费的,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一般来说商品的生产者是不大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他们真正关心商品的交换价值。资本家只不过会在保证自己获利的限度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予以一定注意。 ↩︎
衣服依附的是裁缝劳动而麻布依靠的是织物劳动,这两个劳动的性质是不同的。 ↩︎
例如,某工厂存在社会分工,但是生产所的为集体所有,并通过集体统一分配满足个人生活需求,这种方式下的生产物无法成为商品。 ↩︎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来计算。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劳动者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装备水平)、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状况、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程度,以及各种自然条件。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中,上述每种因素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
社会现有标准生产条件,是指现时一定的生产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